白糖行业分析 “十四五”时期 我国白糖行业面临转型升级
来源: 经济参考报 中国糖业协会 国家发改委    时间:2023-08-11 16:20:48

全球糖供应吃紧

国际市场糖期货价格今年累计上涨大约20%,4月创2011年以来新高。市场担忧,厄尔尼诺现象将加重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干旱,影响糖产量。据彭博社报道,泰国、南非和中美洲的糖产量同样可能减少。随着全球糖供应吃紧,多国愈发依赖从印度进口糖。然而,印度农业区降雨不均,令市场担忧糖产量将不足,可能连续第二年下降。

糖作为居民生活中和食品等工业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原料,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不断成长的工业国家,对糖类的需求整体较大。


【资料图】

食糖:本月对2022/23年度及2023/24年度预测数据不做调整。本年度全国食糖生产已经全部结束。目前,国内食糖市场处于纯销糖期。截至2023年6月底,全国累计销糖688万吨,比上年同期增加86万吨;累计销糖率76.6%,比上年同期加快13.7个百分点。

本年度国内食糖产量下降、进口量减少,市场供应形势偏紧。受前期干旱影响,我国广西和云南蔗区整体苗情不及上年,预计广西三季度平均气温偏高,后期需关注天气和病虫害的影响,国际需关注巴西压榨进度以及异常天气对印度、泰国等主产国所带来的影响。

我国是糖业大国,也是消费大国。当前我国食糖消费呈现“以工业消费为主、居民消费为辅”的格局。居民直接用糖稳定,食品工业用糖量成为需求主要动力,占总消费量的 70%左右。食糖年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,消费量在1500万吨左右,我国糖业发展战略坚持以国产糖为主、进口糖为补充。

国内白糖行业分析

食用食糖的主要是白糖、红糖和冰糖三种,这三种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(甜菜制作而成的食糖其主要成份也是蔗糖)。白糖主要分为二大类,即白砂糖和绵白糖。国外食用较多的是白砂糖,绵白糖主要在中国饮食文化圈内的国家或地区食用较多。

我国糖产量受甘蔗播种面积、单产情况、出糖率等因素影响,其中糖产量与甘蔗播种面积变动方向基本一致,呈现6年一个周期。本质上来说,推动农户种植甘蔗的动力来源于种植收益,通过甘蔗本身收益情况以及竞争作物收益情况,可以预判未来甘蔗种植规模情况,进而判断糖产量与价格。

白糖是由甘蔗或甜菜的汁经提纯、浓缩、分蜜制成的糖。成白色结晶状。有白砂糖、绵白糖等种类,供食用。

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3-2028年国内白糖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》分析:

白糖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包括甘蔗种植业和甜菜种植业;中游行业主要是制糖行业,通过对原料甘蔗/甜菜进行压榨、加热、分蜜等工艺流程得出成品糖;下游消费领域则分为工业消费和民用消费。其中,工业消费包括食品加工(烘焙、糖果、饮料、乳制品等)、凝固剂、去污剂等;民用消费则主要为餐饮行业和居民个人食用。

我国糖产量受甘蔗播种面积、单产情况、出糖率等因素影响,其中糖产量与甘蔗播种面积变动方向基本一致,呈现6年一个周期。本质上来说,推动农户种植甘蔗的动力来源于种植收益,通过甘蔗本身收益情况以及竞争作物收益情况,可以预判未来甘蔗种植规模情况,进而判断糖产量与价格。

中国糖价主要受国际糖价及供求关系影响,白糖供求关系决定中国糖价长期走势,国际糖价则影响中国糖价短期波动:中国白糖供给主要来源于广西及云南等地区的榨季产量,白糖需求则主要为含糖饮料及食品等工业消费。

无论是自产还是进口,原料甘蔗都对白糖生产起到主导作用。甘蔗的主要用途分为两种,一种是用来生产白糖,另一种是用来生产乙醇,所以甘蔗的制糖比在白糖产量中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而制糖比又取决于原油的价格。当原油价格较高时,企业会更倾向于将甘蔗制成乙醇,从而降低白糖供给,提升糖价;当原油价格较低时,企业便会倾向于制成白糖,增加白糖供给预期,从而压制了白糖价格。

“十四五”时期 我国白糖行业面临转型升级

“十四五”时期,随着科技的发展,我国白糖行业面临转型升级。在上游糖料种植领域,糖料种植良种化、机械化、水利化等程度将进一步加深,糖业生产成本能够有效降低;在制糖工业领域,我国制糖工业加工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,5G、物联网等技术将有助于产业智慧化、数字化升级,白糖行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。

白糖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白糖行业的市场规模、白糖市场供需求状况、白糖市场竞争状况和白糖主要企业经营情况、白糖市场主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,同时对白糖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。白糖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合理分析行业的市场现状,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行业前景预判,挖掘投资价值,同时提出行业投资策略、生产策略、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。

想要了解更多白糖行业详情分析,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《2023-2028年国内白糖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》

X 关闭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声太阳能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